近年来,青阳县坚持党建引领,以村规民约为抓手,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动村民自治与德治、法治深度融合,形成“一村一约、一约一特色”的生动局面。 民主协商定公约 村民唱响“主角戏” 该县将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自治的重要载体,通过“座谈征集、调研走访、研讨修订、表决通过”四步法,确保公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杜村乡红光村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广泛征集民意,召开村民代表大会2次,开展“党群屋场夜话”活动11场,组织党员、乡贤、群众代表逐户走访收集意见建议56条,利用村级微信群发起“村规金点子”征集活动,吸引300余名村民参与讨论。 经反复研讨修订,该村形成涵盖环境卫生、矛盾调解、公共设施维护、移风易俗、信用诚信、生态保护、文明旅游等16类具体条款的村规民约,并通过“一户一签”的方式实现村民知晓率100%。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制定者”,村规民约成为村民行为的“硬约束”。 多元宣传润民心 文明理念“活起来” 为让村规民约“上墙”更“上心”,各乡镇创新宣传形式,推动村规民约从“立在墙上”转化为“驻在心中”。杨田镇通过墙绘、标语、乡村大舞台等渠道立体传播,并持续开展“村规民约进万家”活动,组织镇村干部、志愿者深入村组、农户家中,面对面讲解村规民约的意义和作用;乔木乡将村规民约编成朗朗上口的“三字经”“顺口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进去,激发广大村民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引导村民自觉践行村规民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创新实践显实效 治理难题“巧破解” 为持续推进乡村有效治理,该县立足实际,指导各地将村规民约与重点工作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朱备镇东桥村以“好人文化”为切入点,建立“好人好自己老百姓说事点”,邀请“村内好人”参与矛盾调解,让“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杜村乡红光村引导村民自发组建环境维护队、治安巡逻队等志愿组织,累计筹集资金17万元用于修缮村道、安装路灯,该村公共设施完好率从60%提升至98% ,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治理格局。 监督保障促长效 刚性约束“树新风” 为确保村规民约落地见效,该县形成“制度管人、道德育人、文化养人”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庙前镇华阳村实行红黑榜公示制度,设立“正负面清单”,并推出“爱心超市积分制”,将履约情况与信用积分、政策优惠等挂钩;木镇镇越路村将产业发展融入村规民约,以公约规范油茶种植、土地流转,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产业发展模式,还将该县“好媳妇”宋云香的事迹写入村规,设墙展示、给予奖励,带动更多村民践行孝善,让村规成为美德传承的纽带。通过柔性引导与刚性约束并举,村民从“要我遵守”转变为“我要参与”,自发组建环境维护队、治安巡逻队等志愿组织,形成共建共享治理新格局。 村规民约不仅是基层治理的“软方法”,更是乡村振兴的“硬支撑”。该县将持续深化村规民约与党建、产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推动“约”出文明新风、“约”出治理效能、“约”出发展活力,打造和美乡村示范样板。(通讯员 青宣) |
肥西县桃花镇翡翠社区:文明问答擂台赛 共绘新风新画卷滁州构筑未成年人法治保护伞近年来,滁州市多措并举推进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通过开展法治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模拟法庭、法治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该市司法部门联合教育系统,在全市中小学设立法治副校长制度,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宣讲同时创新采用情景剧、法治漫画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法律常识,让法治教育更接地气在特殊群体保护方面,滁州建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困境儿童实行一对一法律帮扶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配备专业社工,提供心理咨询、权益维护等全方位服务据悉,该市还将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纳入文明城市创建指标体系,通过家校社联动机制,构建起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立体防护网濉溪县四铺镇:移风易俗“聚合力” 文明新风“入心田”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谴责美国袭击伊朗“幼童独留家中饥饿难耐隔窗呼救”?民政部门发布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