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 今年就业市场呈现哪些新趋势? 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还要破解哪些难题? 有哪些途径可以开拓、哪些举措应该强化? 6月6日,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应届毕业生在校园内留影。新华社发(谢尚国摄) 今年以来,我国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量子科技等领域用工需求旺盛,催生大量新岗位,就业市场凸显出“智能+”特点。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就业市场呈现明显的行业分化趋势。”Unity中国首席营销官梁璐表示,AI、新能源、低空经济、芯片等战略产业对人才需求旺盛,但企业更青睐具备跨领域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非单一技能者。“毕业申”招聘平台公共事务部总监汪俊美补充称,数字经济、绿色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岗位热度持续攀升,而传统行业如建筑、纺织、零售等需求有所下降。“这一变化反映出社会对高附加值、适应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6月10日,在2025长春光博会光电领域尖端人才招聘会,应聘者查看招聘企业信息。当日,2025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Light国际会议(简称2025长春光博会)在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面向新兴产业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教育部部署实施了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助力毕业生补齐知识和技能结构短板,提升就业竞争力。 同时,产教融合、校企联动等方式也正助力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经晓峰介绍,高校正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例如,与宝钢共建“宝钢班”,让学生在校期间提前接触企业环境,减少职场适应期的“恐慌”。 2024年11月22日,沈阳工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操作机器人进行物料码垛实训。近年来,沈阳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促进技术院校与知名企业共建高水平新型工业化实践教学中心,构建校企协同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正值高校毕业生离校前促就业关键冲刺期,促就业工作应该怎么做?不久前,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加力挖潜拓展就业岗位,加强毕业生就业观念引导,精准做好就业指导服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6日,全国2575所高校走访用人单位46.2万家,拓展岗位471.8万个。 此外,招聘平台在促就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平台通过人岗精准匹配系统,为投递简历多但面试机会少的毕业生定向推送岗位,同时联合高校组织专场招聘活动,重点关注困难群体。”“毕业申”招聘平台公共事务部总监汪俊美介绍,“核心是构建数字化驱动加人性化支持的就业生态,实现毕业生平稳过渡。” 2025年5月21日在江苏连云港拍摄的“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连云港专场)暨江苏省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招聘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毛俊 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 当毕业季遇上就业季, 政策、平台与企业正抓紧联动, 助力无数莘莘学子走上就业岗位, 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答卷。 |
百年医美世家麦施美学重磅亮相第十三届全国微创医学美容大会国务院台办发言人表示,第十七届两岸民间交流盛会——海峡论坛,将于今年6月中旬在福建省隆重举行这一年度盛事已成为两岸同胞增进了解、深化合作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将继续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通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南谯区珠龙镇:弘扬文明风尚 绽放幸福之花近年来,珠龙镇以培育文明乡风为抓手,通过创新活动载体、完善制度机制,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该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组织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用身边典型引领文明风尚在移风易俗方面,珠龙镇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同时,该镇还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组织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如今的珠龙镇,文明新风吹遍大街小巷,村民素质显著提升,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一幅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蚌山区:打造家门口的“小确幸”大陆马直播2021玉龙国际赛马公开赛第13赛事日